888集团电子游戏官方网站

对应化及应用的机制创建

理解对应化的顺序并实现可追溯性

此前已经通过“识别体制的构建”,对正确辨别原材料、零件及产品的“识别”作了说明,下面将就关联已识别物品及信息的“对应化”进行说明。

与上一级及下一级工序的关联化

对应化,指的是将“物品与物品”、“物品与信息”、“信息与信息”关联起来,通过识别标记实现追踪及溯及的规则。在此基础之上,下面将以实际的生产工序为例,围绕“对应化”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。

首先,要确保零件供货方(上一级业者)及出货方(下一级业者)的可追溯性。根据供货方提供的交货票据,确认“进货的时间、经办人、具体产品及数量”,将包含这些信息的识别标记赋予零件,并在企业及工厂内部进行信息的记录、保存。通过这一系列行为,上一级的可溯及性得到了确保,一旦发现不良品,也能利用向后追溯(溯及),锁定问题供货方。

接下来就要确保面向产品交货对象,即出货方(下一级业者)的可追踪性了。除了供货方的信息之外,还必须通过识别标记,在交货产品上附加记录从本公司发货的日期时间及产品信息。这样一来,就可以对“出货的时间、经办人、具体产品及数量”进行追踪了。

要实现可追溯性,首先必须要明确来自企业外部的产品流程。下面以制造印刷电路板的企业为例,进行一下思考。举个例子,这家企业从多家供货企业处采购了焊锡。如果发现其中混入了部分不良品,倘若能够确保向上一级的可溯及性,就能够轻松锁定问题业者。若同时可确保向下一级的可追踪性,就能精准回收使用问题焊锡生产的印刷电路板,减少损失。

有关实现追踪及溯及不可或缺的表达样式、传递媒体及记录媒体,请参阅“传递的信息及相应样式”。

追加内部可追溯性的信息

接下来,必须要掌握企业或工厂内部的原材料、零件及产品动向。正如之前所说,以电子行业为例,焊锡、晶体管、电阻及连接器等零件采用了哪里制造的组件,装配了哪些零件,在作业前后对诸如此类的信息进行追加记录,就可以确保内部可追溯性。关于内部可追溯性,已经在“何谓可追溯性”中进行了详细说明。

像这样,在实现对上下级业者可追踪性及可溯及性的前提下,确保内部可追溯性,将各个独立的工序关联起来的过程,就是“对应化”的基础。生产焊锡及电阻等产品的企业,以及将这些产品装配到印刷电路板上的企业,亦或是将印刷电路板组装进产品的家电厂商,只要全面落实到各个工序,就能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供应链可追溯性。

追加内部可追溯性的信息

编制出于应用目的的步骤手册

只要能够确保识别及对应化,就能对物品的一系列流程进行信息关联,实现追踪及溯及。但是,如果无法在企业内部采用统一的识别及对应化规则,将无法实施正确的信息收集及记录,进而丧失可追溯性。为此,必须汇总整理信息记录方法及项目、保存方法及期限等问题,编制步骤手册。同时还应推进公司内部研修等工作,培养员工的相应技能。

此外,为了提高可追溯性的可靠性,建立实施监控、内部监查、外部监查等举措的机制同样非常重要。

监控

确认可追溯性系统的实际应用是否已严格按照规定步骤予以实施。时间、人员、作业内容及检查详情,对这些问题都应当预先制定监控计划。例如,制定诸如“每隔3小时,生产线管理者须对生产线上流通的序列号信息进行确认”的日常检查计划,能够帮助提高可追溯性的可靠性。

内部监查

针对是否成功确保了可追溯性,导入及应用是否有效等问题,由公司内部的负责人进行定期评价。监控属于日常管理的一环,而内部监查则应当以1个月或半年为周期,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实施。实施内部监查时,应对包括监控在内的各类步骤是否符合规定,是否切实达成了追踪及溯及,作业前后的数量等是否存在异变等问题,进行确认。

外部监查

内部监查的实施者是公司内部人员,而外部监查则应当委托给第三方机构,对实施内容进行确认及评价。可追溯性的可靠性维持在较高水平,有效确保客户及消费者的信赖,但一个关键问题是成本。

结合零件及产品来选择实际生产中理想的表达样式、传递媒体、记录媒体,研究在各工序中获取的信息,为实现信息获取需要导入设备,这些问题还会根据过程中涉及的零件及产品、生产方式及规模等条件发生变化。

索引